抗疫之战,中医药再现高光

文/徐意

要说在疫情发展初期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省份,那无疑是以“硬核”抗疫闻名的河南了:村长的大喇叭,原始而有效的“防御”关卡,通俗易懂的红色标语……这些,不仅在关键时刻对病毒传播进行了有效的围堵,还体现出众志成城的群众力量。

随着疫情的不断变化发展,河南的硬核还体现在强大的医疗应对后备能力。早在1月27日,河南省便向全民公布了应对新冠病毒的中医药预防方案,是全国较早采取这个措施的地区之一。中医药的提前介入,一定程度上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病毒肆虐,一切都来势汹汹。但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中医药的智慧和当代企业对中药的现代化运用,让它成为挡在人们身前的一道坚实屏障,给国人以信赖和安全感。

01 应用基础是关键

大家都对河南“硬核”的抗疫方式印象深刻,河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洛阳、开封两大历史古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人口非常集中的区域,人口的繁衍昌盛离不开中医药的深厚应用。也是中华“医圣”张仲景的故乡,有着非常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基础。

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徐立然教授透露,河南之所以能迅速地在一月底就制定预防方案,是基于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学术思想的应用,结合中医“治未病”、“扶正去邪”的学术理念,根据地域情况进行调整,适用性非常强。

徐立然教授举例说,他所在的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收治了十多例新冠病人,经过中医药治疗全部治愈出院,没有死亡病例,也没有“复阳”病例。

事实上,当我们面对一种陌生、传染性却非常强的疾病时,有几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医药必然是首选。河南南阳紧邻湖北襄阳、十堰,人口超千万,防控压力非常大。据徐教授介绍,南阳地区就有22万的人,服用了5天一个疗程预防用方子,整体反响都比较好。这些过去有经常感冒的,反复的身体状况不太好的,服用后就感冒没有了,实际上把亚健康调整到健康状况,起到了非常好的预防作用。

河南本地医药企业也做了大量的配合贡献,医圣故里 的仲景宛西制药,传承张仲景医术仁心,为一线医务人员、基层干警、清洁安保捐赠预防用药品20多万份。也为本地中医药应用提供了保障。

02 传统再现光芒

中医药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轻症变成重症、重症变成危重症的发生率。目前全国超过五万名的出院患者大多数使用过中医药。得到了我国机构的认可肯定。

然而,中医药的使命远未结束。尽管中国抗疫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但全球的形势依然严峻。危机尚未解除,我们日常防范和保健的力度并不能随之松懈。

退一步说,即使疫情逐渐结束,对于那些患有基础病以及需要提高免疫力的人群,中医药仍然是很好的选择。

中国现在老龄化趋势明显,对于有基础疾病、年龄大的人群,中医药有着调养保健方面的优势,《伤寒论》的全称叫《伤寒杂病论》,一方面是论证伤寒的,对传染病对瘟疫进行治疗,另外它对内科的杂病也有这方面的治疗。

《伤寒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方子叫当归生姜羊肉汤,这个方名大家一听就是吃的,是食疗方,可以活血化淤,同时补气血,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子药物,但是既是美食又能提高我们阳气。比如说《金匮要略》中肾气丸,大家都非常熟悉,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就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很好调理整体的方子,对那些肾气亏虚的人,还有一些亚健康的人,都可以选用这一类的方子进行平常的保健。这样的话,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机体,来提高我们的应急能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体现了中医让人少得病、不得病的防病理念,对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日常保健功能有着巨大的裨益。

徐立然教授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中医,它让我们能从容面对疾病,保护好自己。”

03 传承、责任与担当

回顾过往,二十年前,“药材好,药才好”这句经典广告语提出的时候,国内的中药企业处于一片竞争红海,药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何能从这样的竞争中突围而出?仲景宛西制药选择用最好的原料中药的地道特性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仲景宛西制药坚信,药材决定了药效,“药材好,药才好”。1998年,企业就开始依托八百里伏牛山天然药库的资源优势,探索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此外,他们还与当地药农一对一签订30年保护性收购合同,药农因此会首先将优质的药材卖给仲景宛西制药,由此实现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

仲景宛西制药一直不忘这份来之不易的信赖,他们在保证了原料质量的基础上不懈地创新。2011年11月,国家首个“张仲景经方药”重点研究室正式落户仲景宛西制药。此举标志着仲景宛西制药具备了担当国家重大课题张仲景经方药研发的能力。

而且,他们一直不忘“老祖宗”的医术仁心。此次疫情期间,仲景宛西制药员工的爱心与热心在不断传承和蔓延,企业先后捐赠武汉及河南两地防疫防控药品、现金及物资价值超千万元。

南阳紧邻湖北,防治任务艰巨,保护一线医护人员是对战疫的有力支持。仲景宛西制药提前复工,生产抗新冠用配方颗粒,用于南阳、郑州、洛阳等地一线医务人员辨证防护服用。

接近两千年前,在动乱频繁的东汉末年目睹了疫病惨状的张仲景锲而不舍,一边行医一边著书,经过十余年的呕心沥血,写成16卷《伤寒杂病论》。他的独到见解,为后世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福泽。如今,仲景宛西制药传承了这份矢志不渝的理念,为药材和药效把关,赋予了中药现代化的生机,重现了一份传承两千年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谭丽艳